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交易员如何实现“自救”

深圳市天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21-01-08 本文章650阅读

2017年6月16日,正值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20周年。20年前的这一天,两位交易员轻点鼠标,完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首笔交易,拉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帷幕。这20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猛,参与机构数量增长超过了1300倍,交易员数量也从早期的数十人达到了目前3万余人的规模。然而,就是在这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近期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似乎让大家感到一丝危机感。

 

人工智能时代下交易员会怎样?

 

Alpha Go在对人类围棋比赛中取得的卓越成绩,将全球人工智能推向了高潮,那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是如何给交易员带来毁灭性打击的。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而如今,仅剩下两个交易员,剩余的工作全部由人工智能所替代。

工作效果如何?对冲基金数据服务公司Eurekahedge追踪了23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对冲基金,结果发现,人工智能的表现整体要优于人类。

 

人工智能究竟如何替代投资交易?

 

无论是股票交易员还是债券交易员,其核心均是通过获取市场信息,结合自身对市场的判断,适时进行投资交易决策。而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替代以上工作。

首先,机器具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及运算能力,无论是宏观经济指标还是市场价格数据,均能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并通过内嵌的模型算法,迅速地做出投资决策,完成交易安排。

其次,机器可以“深度学习”,人类交易员做出的投资决策往往基于历史经验或“固有方法论”,而机器可以根据市场的宏观环境变化及实际结果反馈,做出及时的调整及优化,较人类交易员相比“成长”更为迅速。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机器几乎不会“犯错”,而从人类交易员的历史上看,无论是2012年的“伦敦鲸事件”还是20多年前“巴林银行事件”,均说明交易员本身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极其重大的损失。

 

我国金融市场的人工智能时代还有多远?

 

从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初步智能化阶段,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产品端而非交易投资端。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去年底推出了智能投顾(Robo-Advisor)“摩羯智投”应用,将原先客户直接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转化为根据客户所提供的投资期限、风险偏好及收益目标,运用一系列的智能算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决策参考。然而往细了想,该模式实际上更多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促使了对产品的简化和创新,使得服务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好,仍未真正意义实现全智能化阶段,后者的核心是基于机器的自我学习,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和外部信息,自动化进行投资决策。

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特征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适合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门槛较高,交易主体以大型金融机构投资者为主,其投资目标主要体现为追求长期收益而非短期“投机交易”,因此不符合人工智能高频交易的特点;从交易制度来看,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场外市场,交易形式为通过场外询价促进交易逐笔成交,不具备大规模程序化交易的前提,因此也决定了银行间交易员的不可替代性较强。

 

交易员如何实现“自救”

 

即使目前机器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替代人类工作,“科技性失业”短期看还不会到来,但身为银行间交易员,还是应该时刻保持着“居安思危”的心态。

一、加强金融科技学习,从“业务员”变“技术官”

金融科技(Fintech)是时下最火热的概念之一,其核心含义是指应用现代科技使得金融服务成本低、效率高,同时强调了科技对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和工作效率带来的显著影响。事实上,在金融科技与投资交易相结合的初级阶段,机器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员提供数据支持,而非替代交易员进行交易决策。因此加强金融科技理论学习,不仅能多维度提升交易员的对业务本身的理解,更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强化交易技能,促进当前的交易投资开展。

二、加强市场研判能力,从“操作员”变“分析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在逐渐降低。从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来看,操作层面的工作确实更容易被机器所替代,而分析、研究、战略等思想层面的工作,人工智能还未发展到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银行间交易员来讲,不能仅仅停留在交易操作层面,而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加强市场分析研判能力,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在成为优秀交易员的基础上成为“分析师”、“研究员”,才能从容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当然,人工智能也有它极大的优势,正如对冲基金Aidyia首席科学家Ben Goertzel所言“如果我们都死了,交易还会继续下去”。(作者:姜涛 来源:华尔街见闻)

 


关注